学术沙龙|《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之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项丹婷 时间:2022-04-29 点击数:

4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腾讯会议举行了本学期第四次学术沙龙活动。这次活动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卜祥记教授做了题为《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之基——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学术报告。项丹婷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及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卜祥记教授首先区分了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新型自然观的本质区别。他以讲故事的形式举了纳西族说唱艺术中关于人类和“暑”之间战争的传说,以此来说明两种自然观的本质区别。卜祥记教授指出:工业主义的自然观把自然仅仅当作征服的对象,当作质料来对待,是一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而要突破二元对立,重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感性自然观的核心就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的思想。

卜教授认为,对象关系与对象性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并就这种不同作了简要的区分。接着,他运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异化、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等理论,充分论证了人是怎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性的对象性关系中互为本质、互为生命的,论证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新型自然观。

最后,卜祥记教授指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全新理解和解读基础上的。这种从感性的对象性关系中引申出来的自然观,简称感性自然观。遵循这样的自然观就是要去构建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新型生态文明。

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卜祥记教授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回答。卜教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全面深刻的解读,让我们受益匪浅,使我们对这一经典文本有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识。时至今日,手稿还是马克思主义众多文献中被引用最多,同时又是最难懂的文本之一。这部著作可以看作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手稿》这部著作中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手稿》虽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的独到而深刻,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版权所有: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地址:金华市环城南路99号  邮编:321013

备案号:浙ICP备1203139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70302100009号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