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镜鉴中厚植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感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师德先进事迹介绍

作者: 时间:2024-09-06 点击数:

思政课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为时代新人指明历史方向、创造内生动力、淬炼精神意志、明确使命担当的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围绕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思想教育、理论宣传、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开展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抓课程建设和课程课改,通过“六结合”推进“纲要课”改革与创新

第一个结合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一部剧到一堂课”,“从一本书到一堂课”注重学生体验感和参与感。学期初教师推荐书目,学生课下阅读,课上通过读书分享、朗诵、话剧、展演等形式展开,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第二个结合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依托中国大学MOOC、UMU互动平台、财浙思享微信公众号、评分打分系统小程序等实现线上与线下授课的有效融合。

第三个结合是地方与国家相结合,探寻地方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诉说革命情怀。在经典文化寻访活动中,学生将身边的故事、金华的故事通过记录、采访等形式予以展现,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第四个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党建与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浙中调查开展,让学生了解八婺大地上的理学文化、祠堂文化、廉政文化等,探寻文化根脉,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金华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程度。

第五个结合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红色专家、史学名家进课堂,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走出去,深入红色文化基地,将所学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第六个结合是专题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立足马工程的统编教材和统一课件,适度延展,结合地方的省情、市情、校情授课,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经过不懈努力,2022年该课程被认定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二、抓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全体思政教师以信仰塑造人、以理论说服人、以故事打动人、以情感温暖人、以文化凝聚人,通过“八讲三进”,冲破地域和时空局限,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带入课堂、乡村、社区。通过开展“两会”精神进课堂活动、党纪学习教育进课堂活动、宣讲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在宣讲题材上,以党的历史为主线,涉及党史、经典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宣讲对象上,包括但不限于在校师生,社区、街道、乡村居民也成为宣讲的受众。在宣讲场所上, 思政教师力求创新形式、与时俱进,将宣讲搬到田间地头,在贴近生活的氛围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后续工作中,思政教师将会秉承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与工作水平,向学校、向社会传达正确的声音。




三、抓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实现教研互促共进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但随着学生群体的变化,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和差异化,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在改革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案例的变化,都值得教师提炼总结。为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师依托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积极申报相关教改项目,目前已立结项市厅级项目5项,论文数十篇,荣获第六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金华市教育局党建课题三等奖1项,金华市政研会2020-2021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类优秀成果奖1项,金华市政研会2023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2017年、2018年、2022年教育科研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等。这些科研成果的获得和荣誉的取得都是基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地有效开展,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特点,进行整合优化和提炼总结。


今后,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将秉承教书育人的初心,砥砺前行,充分用好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用心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市情、校情、学情,勇于探索新领域,守正创新,推动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审核:朱国华 关春华  收稿日期:2024年9月6日)

版权所有: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地址:金华市环城南路99号  邮编:321013

备案号:浙ICP备1203139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70302100009号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