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三重空间建构的实践探索
尤磊、朱国华、徐睿
一、主题和思路
如何在利用网络空间、教学空间、实践空间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这是教学改革和网络思政教育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积极打造“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品牌活动,根据学生成长所需、学生发展所要、社会培养所重的现实考量,积极拓展网络空间、教学空间、实践空间的活动形式和载体内容,切实增强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
主题就是“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根据不同的改革需求开展不同的系列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思政品牌。
基本思路包括推进三重空间改造,形成思政教育教学的体系,以本校大学生为主,融合中小学生协同参与,并支持联盟单位在中小学中同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二、主要做法和过程
2024年底至2025年初,学院连续出台了《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方案》《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2.0版》等制度文件,将以往的思政教育进行整合,将思政教育教学推广至大中小学思政联盟,形成纵横交错、前后呼应、学用衔接的思政教育体系。
主要做法包括重构三个教育网络,在网络空间,率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作品,推进在线精品课程改造升级。在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更多适应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互动思考。在实践空间,带领学生走遍浙中大地,走进中小学实践现场。
主要过程包括三个阶段,2020年至2023年为第一个阶段,重点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政教育平台。2024年至2025年为第二个阶段,推进三重空间的迭代升级,进一步凸显地方特色。2026年至2027年为第三个阶段,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实现一体化,品牌活动常态化。
(一)网络空间:我的作品有自豪
作人工智能技术的驾驭者。人工智能技术轰轰烈烈地应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在加速变革。思政教育如何改革?这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推出作业改革,引导学生熟悉人工智能技术,并运用到思政课程作业之中,把“作业”变成“作品”。思政教师解释到:“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为基础性工具,不但要会用,而且要用好,我们较早地引入思政作品之中,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为后续的学生培养提供更多的改革支持。这样的话,学生的思政作品也是越来越有水平。”
一位同学提交作品之后开心的说:“老师给我们讲了技术伦理,要自己动手设计作品,包括二创作品,主导思想一定是自己的。我感觉自己的作品非常棒,希望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另一位同学说:“我听说学院一直会有思政作品征集,优秀作品还会被推荐参加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希望指导老师和我共同完成的作品有机会参加比赛。”
作在线精品课程的创作者。“在我的印象里,在线精品课程都是老师录制好的,然后让我们选修,基本上都是放视频。”一位同学在采访时说,“这个学期的在线精品课程就不一样了,有很多互动的地方,很好玩。”据课程负责人介绍,所有的课程都在推进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建设比较早的课程已经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部分应用,后续会大量采用学生的作品充实教学知识点,实际上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开发这门课程,让学生也变成了创作者。
(二)教学空间:我的课堂有温度
作知识分享者。“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的一句话,他说思政教育的根本就是科学,探寻人类成长的规律,让规律指引每个人的人生方向。”一位学生在思政课程时分享到,“我以前对思政教育不太感兴趣,总是认为都是意识形态教育。现在我觉得思政其实就是分享成功者的成功,规避失败者的失败,这对于指引我们人生方向其实非常重要。”
一位思政教师说,现在思政课程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分享的环节,更加强调知识互动和知识分享,只有在分享过程中学生才会更用心体会、更专心参与。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鼓励课堂讲授中也增加学生互动甚至分组讨论,带来更多的相互启发,把系统的知识学习更多地留到课后的时间。现在,我们的思政课堂也延伸到中小学,思政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将这种教学理念带到更加宽广的空间。
作现场提问者。“感觉这个教学改革带来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是有点不适应的。”一位思政教师指出,“让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课堂上提问,有时候自己的知识面真的跟不上。但是,现在我们开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学生提问的水平显著提升。”增加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对教师是一种压力,对学生同样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通过智能技术的辅助,可以转化为思维训练、逻辑训练和素养训练的能力。
“我之前上课的时候都害怕老师提问,不敢发言,也不敢提问。一方面是由于胆怯,主要还是根本不知道问什么。”一位同学分享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时说,“现在的话,老师会简单地铺垫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引导我们分几个方向去检索信息,然后自主选择疑问进行交流。被选中参与交流的问题,会得到大家进一步检索互动,压力变小了,趣味性变强了,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就得不停地思考。”
(三)实践空间:我的眼界有责任
作新时代变革的参与者。“我第一次看到浙江的乡村,感觉比我想象的好很多,像个景点一样。”参加了浙中调查“乡间思政课”的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感受。自2018年以来,思政实践课坚持把课堂带到田间地头,让同学们看一看乡村变革的浙江图景,到乡村农户中做一份问卷调查,写一篇乡村发展的调研报告。“这种思政社会实践真的很有意义,我们既看到了变化,也写出了报告,老师说我们的资政建议会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感觉自己也是新时代变革的参与者了。”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参与乡间思政课的作用时这样说到。带队老师说:“我们今年组织了本科新生参加乡间思政课社会实践,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中学生参与其中,就是希望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共办。”
作接力思政教育的分享者。“像这样将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再顺着三角的边边将粽叶都折好。”一群大学生正教小学生们制作包粽子。五彩丝线在穿梭间编织成端午祝福,艾草香囊缝入驱邪祈福的童真心愿,漆扇晕染的水墨与孩子们衣袖上的颜料相映成趣。游戏区旁,还设置了制香囊、编五彩绳、做绿豆糕等传统民俗体验区,大学生带领小学生们共同完成DIY项目,让孩子们在趣味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该系列活动以“学段衔接、资源互通、活动联动”为实施路径,通过“文化+思政+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与习俗,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课堂育人和实践育人双提升。学院将以“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为品牌,依托财经类学科优势,积极构建具有思政教育与财经素养相结合的“启蒙—体验—思辨—践行”四阶渐进式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模式,为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一位小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大学生团队成员问:“大姐姐,你们下次还会来吗?”从他们期待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类似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非常有吸引力,既让大学生担任了思政教育的主体,也让小学生感受到了思政教育的活力。带队老师指出,我们目前已经与部分中小学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联盟,今后这类活动会越来越多。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品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了解国情民情、提升知识水平、投身民族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形成了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体系,教育教学载体更加丰富。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与铜仁学院、金华市开放大学、艾青中学、金华市技师学院、金华市第一职业学校、曙光学校、金东区实验小学等诸多学校联合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并不断扩容。实践基地、精品课程、思政作品、思政比赛等形式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多方参与、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了师生互动参与形式,教育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师生互动从单一课堂改革,逐渐走出校园,在“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中得到升华;也在中小学课堂中得到拓展。与此同时,各种思政实践活动也不断增添大中小学生的身影,创设更多不同年龄段学生喜欢的互动形式,进一步活跃思政教育氛围。
三是延伸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链条,教育教学一体化更加坚实。从单纯地关注大学生思政教育,到梳理成链条,串联成品牌,不仅仅是参与学校增加了,也不仅仅是参与群体和参与人数增长了。更重要的是,参与的制度化逐渐规范了,参与协同的积极性逐渐增强了。
四、改进思路和计划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是终止于当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在推进真理的味道·匡时力行品牌建设中,将会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空间,运用新的教育形式,拓展新的教育内涵,更好地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
一是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数据库。牵头建立全国首个完全公开的、完全学术研究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数据库,联合联盟单位组织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和整理当前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改革难点、教育痛点,为后续系统推进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
二是学赛结合重构思政教育形式内容。进一步守牢思政课堂主阵地,引进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种作品征集、比赛竞赛活动,作为思政教育教学的补充。指导学生将参与地方实践、走访调研、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各种亲身体验素材,转化为自我成长和教育他人的思政作品,进一步夯实“让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基础,进一步提升“我也能成为他”的成长信心。
审核:朱国华 关春华 王科 王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