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借2022年“浙中调查”项目平台,以共同富裕为主题,以“两个圈层”双向一体融合为要求,实施“乡间思政课”3.0版创新教学。
“乡间思政课”是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改革“四大课堂”方案中的“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所谓“乡间思政课”,简言之就是将作为“第一课堂”的理论课堂从校内延伸到乡村,利用田间地头、工业园区、乡村中小学、农村文化礼堂、名胜古迹、革命遗存、生态环境等建构起理论教学的实践场景,采用“浙中调查”的鲜活数据,以“理论+实践”“调研+论道”“思政+党建”“教授+乡贤”的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快速领悟某个问题,加深情感体验,提升理论认知,坚定践行意志。
“乡间思政课”自2018年首秀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五年。这一课程模式也已经由“初到田间地头”的1.0版升级到“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的2.0版。2022年,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考虑到“乡间思政课”现有模式的局限性,努力探索进一步升级的路线,确定了两大原则:一是适应共同富裕的时代主旋律,从而将“乡间思政课”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之中;二是改变“乡间思政课”从学校到乡村的单向流动,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将校外思政资源引进校园,充实校园课堂,点缀校园文化,如将“乡贤”请进校园、请进校内课堂,最终实现校内、校外“两大圈层”双向一体互动。
为落实“乡间思政课”的升级方略,2022年的“乡间思政课”以共同富裕为主题,以“两个圈层”双向一体融合为要求,利用“浙中调查”的举校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为主体,以2021级新生为教育对象,以各部门教职员工为辅助,深入金东、婺城、兰溪、义乌、浦江、磐安、永康、东阳、武义等9个县市区的67个乡村开展41场次的“乡间思政课”。
2022年的“乡间思政课”在课程内容上初步实现了“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目标,在统一讲课的题目、内容、PPT基础上,要求讲课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当地的调研数据、乡土资源灵活开展思政教学。
思政教师们围绕《八婺同心·共建共富——绘就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的主题,结合各自调查点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生动活泼的“乡间思政课”活动。例如,思政教师高东霞在课堂上提出:“共同富裕”有应然、实然两大层面。课堂中“学”、理论上“知”,研究中“思”都属于应然层面,而今天大家实地考察所看到的诸如农村设施建设、发展变化、农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等则是实然问题。应然、实然进行完美融合,才能形成真正有用的知识;高东霞还以心理学为观察视角,结合平湖村等村落实际情况,从生存、生活、生命三大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共同富裕问题。思政教师王婷则围绕浙江共同富裕实践、浙江共同富裕所能依托的资源优势等,以交流互动的方式探讨“富强浙江,绘就共同富裕新蓝图”问题。
为实现校园、校外“两个圈层”双向一体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本次“乡间思政课”的机会,将调研点的思政资源汇集起来,形成资源库,择机从资源库中选取适当的资料引入校园,充实思政“第一课堂”——理论课堂,并点缀校园文化、丰富科研内容;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着手制定“乡贤资源库”,借机将参与“乡间思政课”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等乡贤也汇聚起来,适时引入校园思政课堂,将国家大政方针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基层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行阐释和宣讲,推动“乡间思政课”从2.0向3.0版的升级换代。
文章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