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讲堂”第23讲:马克思如何看待劳动幸福

作者: 时间:2019-10-21 点击数:

10月18日下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永章教授作客匡时讲堂第二十三讲,作了题为《马克思如何看待劳动幸福》的主题报告。

王永章教授从“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切入主题,引发同学们思考和讨论。

王永章教授认为,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王永章教授指出,幸福观有不同的流派和主张,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级的主张,如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观、基督神学幸福观、功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等。不同于别的幸福观的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心理学的展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王永章教授强调,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劳动中得到幸福,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听完主题报告,同学们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版权所有: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地址:金华市环城南路99号  邮编:321013

备案号:浙ICP备12031395号-1 浙公网安备 33070302100009号

undefinedundefined